細說和成

馬桶國王-邱和成 在那個上廁所只在便坑,用竹片擦屁股的年代。他是刑警,卻 是台灣最能想像馬桶重要性的人。民國20年他離開故鄉三峽到鶯歌 打天下,從生產非水洗便器的民國28年,預兆他將成為馬桶國王的 運氣。他一度生產工業用耐酸熱陶製品,如硫酸甕、分解缸等;但 馬桶的重要性他從來沒有忘過。民國38年,他又開始發展馬桶和跨 式便器等衛浴陶瓷。想像力養成他改良的嗜好。民國44年他試燒白 釉成功,以取代奮式黃色便器,台灣衛浴便有了進步如飛的起步。 民國51年他又開風氣之先,建造了70公尺長的隧道窯擴大產能。和 成HCG聞名世界,邱和成是這公司的國王。 和成沿革 從1931年第一間〝和成製陶廠〞的創立迄今,龐大的〝和成企業集團〞競競業業超過一甲子,和成走過的每 一步,活脫就是一部台灣衛浴工業演進史。   台灣衛浴設備設備的龍頭老大-和成,最早是在製陶業興盛的鶯歌開始發展創立;1931年邱和成在鶯歌創 辦 「和成製陶部」開始,由製作花盆、便器、研發衛浴設備…,發展成為橫跨住宅相關設備領域的企業集團,在 全球同業規模中與美國AMERICAN STANDARD、日本TOTO並列為前三大國際級公司。   和成可說是典型的家族企業,1931年邱和成創辦「和成製陶部」,最早員工只有七、八個人,1945年改 稱 「和成製陶廠」,1961年12月改組為「和成窯業公司」,1982年更名為「和成欣業公司」。自邱和成創辦 以來, 邱家的第二代兄弟姊妹11人全部進入和成分擔工作,直到第三代。和 成鼎盛時期,員工人數人數也成長到二千多人, 一共有九座窯同時開火!   創立於1931年的和成一廠,目前以生產塑膠射出成型的各類型衛浴配件、馬桶蓋及豪華化妝鏡、小學士 環保 課桌椅等產品為主。和成二廠成立於1967年,以生產給水銅器、廚具為主。和成三廠成立於1971年 成立專門研究 開發與生產衛浴設備為主。近十年來,國內經濟不景氣,和成開始將觸角漸漸伸向國際,陸續在中 國大陸、菲律 賓設廠。   創辦人邱和成先生以500元新台幣,成長至今,和成集團資本已達57億,早年胼手砥足的辛酸已過,蛻變為專 業領導、多元經營的現代企業。HCG 代表的非僅衛浴、廚具、給水銅器製造的翹楚,更跨越建築、精密陶瓷、爐 具、住宅設備等寬闊領域,甚且設立文教、慈善基金會,成為積極關懷鄉土、 回饋社會、活躍國際的成功企業典 範。   HCG在國內外獲獎無數,並在國際間受到多項認證的肯定,今後將繼續以果斷智慧的企業本色,細膩琢磨的 特質,朝向科技化、精緻化、國際化,不停邁進。 新商標字體更改的動機。   和成集團在邁向21世紀的新時代裡,洞悉新的生活環境,決心向全世界的人們提出更為舒適、享受的 新「創 意提案」1981年和成大膽的將商標從中文改成英文,希望集團內各事業得以更緊密的凝聚在一起。 對外更希望能 與其他競爭品牌作明確的識別化區分,同時也致力於塑造積極開擴世界市場的企圖心。 H→HI_TECH 高科技 C最早開始作便器的窯場 馬桶,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每天都會跟它有多次的「親密接觸」,但鮮少有人將馬桶跟陶瓷品聯想在一起。台灣衛浴的龍頭老大-和成,最早是在製陶業興盛的鶯歌開始發展創立;一九三一年邱和成在鶯歌創辦「和成製陶部」開始,由製作花盆、便器、研發衛浴設備…,一路走來發展成跨國企業集團。本館也特別採訪到一手將和成企業王國帶到高峰的前和成董事長邱弘文,請他談和成三代以來創業的過程。   邱弘文的父親邱和成,本名邱成,也是和成最早的創始者。邱成出生在三峽,十九歲那年去考警察,作了二十年的警察,退休後來到鶯歌。為何當年會選擇走上陶瓷這條路呢?邱成的妻子王月是吳洗的養女,吳洗是磁灶人,從事粗盆、金斗甕、日常生活用的陶器製造,所以後來邱成在退休後就走上了製陶之路。而也因為邱成在當警察的時候與日本人有比較好的交情,知道日本人有喜歡種花的習慣,所以他選擇做花盆,跟吳洗做粗盆、金斗甕等生活用陶的路線不同。 「和氣買賣不欺三尺童子,成業有道義取四方財」,這是早年邱成貼在自己商號「和成」門口的對聯,後來越看越喜歡,乾脆就把名字改成了「和成」,同時也是取「和氣必成」之意。邱弘文回憶,剛開始是在鶯歌老街那邊製陶,父都親自投入人力製陶,工人約有六、七個。   一九四0年,邱和成在他岳父吳洗與其他八人成立的「協和公司」(又稱九公司)旁,建立了一座目仔窯,由製作花盆轉為製作日式非水洗式便器。邱弘文提到,當時廁所不普遍,鄉下都沒有廁所,而也因為衛生觀念不好,所以公共廁所都很髒,所以日本就推廣在每一戶住家都要做廁所。一開始和成所製作便器的造型是模仿日本,「當時大家對便器的製作原本一點概念都沒有沒有沒有,我們可以說是台灣最早開始作便器的窯場之一。」邱弘文說。後來和成興建了一個共有七間窯室的登窯,開始大量生產便器,員工也擴充到二十餘個。邱弘文十九歲高中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窯場幫忙父親,但在一年後就被徵召去當兵,還差一點就被抓到菲律賓去當砲灰。 開發坐式馬桶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和成改稱「和成製陶廠」,邱弘文回到家中繼續協助窯場的運作,二十二歲的邱弘文接下工廠的經營,二弟在旁協助幫忙,「那時真的是老闆兼苦力!」他說。和成在光復後買下九公司的窯場,並開始進行坐式馬桶的開發。邱弘文回憶,九公司原本的窯場前方式八室的「目仔窯」,後面連接蛇窯,「這樣的設計可以節省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燃料」他說。在和成逐漸買下九公司的股份的同時,工廠的也發展到五、六十個人的規模,有段時間和成也燒製耐酸、耐火的化學用陶器。當時和成使用的陶土包括了北投土、苗栗土,而後來與金門往來之後也引進金門土。而光復後 成功企業的典範   民國五十年,「和成製陶廠」改組為「和成窯業 公司」之後,邱弘文赴日考察,翌年向日本 買了一份隧道窯的設計圖,並聘請日本技師來台協助建窯。邱弘文帶領工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把這座長七十。   在事業成功之餘,和成也不忘回饋社會,民國八十一年,和成成立財團法人「和成文教基金會」,創辦金陶獎,鼓勵陶藝的創作風氣,並舉辦「吾相吾土-台灣民謠交響詩」音樂會,推廣台灣民謠音樂,並將音樂會所得全數捐給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和成可說是典型的家族企業,自邱和成創辦以來,邱家的第二代兄弟姊妹十一人全部進入和成分擔工作,直到第三代。邱弘文在董事長任內十五年,七十歲時退休,由老三邱俊榮接任董事長,而邱家的第三代也相繼投入和成的營運。近十年來,國內經濟不警氣,和成開始將觸角漸漸伸向國際,陸續在中國大陸、菲律賓設廠。   和成的一廠、二廠、三廠則根留台灣。創立於1931年的和成一廠,目前以生產塑膠射出成型的各類型衛浴配件、馬桶蓋及豪華化妝鏡、小學士環保課桌椅等產品為主。和成二廠成立於1967年,以生產給水銅器、廚具為主。和成三廠成立於1971年成立專門研究開發與生產衛浴設備為主。近十年來,國內經濟不景氣,和成開始將觸角漸漸伸向國際,陸續在中國大陸、菲律賓設廠。   目前,和成已發展成為橫跨住宅相關設備領域的企業集團,在全球同業規模中與美國AMERICAN STANDARD、日本TOTO並列為前三大國際級公司。同時,在中國大陸世界品牌競爭激烈市場中和成始終保持前四名;在台灣、菲律賓、韓國等市場,和成更高居第一。回顧和成發展七十年來發展的腳步,和成可以說是台灣本土成功企業的一個良好典範。